
消防技術展會
2025 年 10 月 13 日上午10時,第二十一屆中國國際消防設備技術交流展覽會在北京順義國展啟幕,同天下午14時由中國消防協會滅火救援技術專業委員會主辦的學術研討會準時召開。救援指揮學院2023 級、2024 級本科生及研究生走進展會與會場,近距離觸摸消防科技前沿,聆聽行業專家實戰分享,在所見所感中深化對消防救援事業的認知。



展會心得

2023級研究生 李藝超:防爆機器人的“鋼鐵戰友”啟示

“看到 RXR-MC80BD-GX01 防爆消防滅火偵察機器人的履帶碾過展區地面時,我突然明白‘無人化救援’不是概念,是真能替消防員闖火海的戰友。”2023 級的李同學蹲在機器人旁,逐行研究展板上的“產品特點”。
他指著機器人的防爆設計和多光譜偵察模塊說:“它能在易燃易爆環境里作業,還搭載氣體檢測、熱成像設備,相當于把消防員的‘五感’延伸了。以前覺得很抽象,今天看到它的履帶結構、水炮裝置,才知道每一處設計都是為了‘進得去、查得清、滅得了火’。”
在工作人員演示機器人遠程操控時,李同學的筆記本上記下了“無線傳輸距離≥1500 米” 的參數,“這意味著在化工爆炸這類極端場景,它能先一步摸清現場,給后方決策爭取時間。我得把這些技術細節和救援戰術結合起來學,將來要是能參與機器人的功能優化,也算為戰友們加一道安全鎖。”

李同學在防爆消防滅火偵察機器人展區研究參數
2023級研究生 夏云龍:熱成像“慧眼”里的救援智慧

“大立科技這款符合 XF/T935-2023 行業標準的熱成像裝備,把‘看得見’的安全做到了極致!”2023級的夏同學站在展區屏幕前,緊盯5G 高清回傳的實時畫面。 他指著展板上的“指揮中心監控實時畫面” 介紹:“它能把火場的溫度分布、人員位置實時傳到指揮端,還支持 15 種偽彩模式,這對搜救被困人員太關鍵了。以前只知道熱成像能測溫度,今天才明白‘5G + 熱成像’是怎么讓后方指揮擁有‘千里眼’的。”
在對比不同型號的熱成像設備時,夏同學特別關注“分辨率和測溫精度”,“這款裝備的細節捕捉能力,能讓消防員在濃煙里精準判斷火勢和人員位置,這不就是把課堂上的‘救援指揮學’落到了科技實處嗎?我打算回校后把這些設備參數整理成案例,分享給班里同學,讓大家都看看消防科技的前沿模樣。”
夏同學在大立科技消防救援熱成像展區學習5G 回傳技術
2023級研究生 荀成:百米高噴車的“救援高度”震撼

“當三一 JP100 舉高噴射消防車的臂架伸展到 100 米時,我才真切感受到‘消防裝備是救援底氣’這句話的分量。”2023級的荀同學站在這輛“紅色巨擎” 前,反復研讀展板上的 “大流量、高安全” 參數。 他繞著車身觀察“支腿設計” 和 “操作便捷” 的細節:“它具備較大外形尺寸,卻能在復雜地形中實現快速部署,百米高度的水炮還能實現精準噴射。以前在課上算過舉高車的力學模型,今天看到實物,才知道理論里的‘穩定性’‘噴射效率’在實戰中意味著多少生命可能被挽救。”
和展區工程師交流后,荀同學對“裝備與戰術的協同” 有了新思考:“這么先進的裝備,得配上懂它的消防員才行。我以后學習不僅要啃書本里的原理,還要多關注這些裝備的實戰應用場景,爭取將來能成為既懂技術又懂戰術的復合型救援人才。”


荀同學在三一JP100 舉高噴射消防車前研討裝備戰術
校會研討:聚焦前沿技術,碰撞思想火花

10月13日下午2時,由中國消防協會滅火救援技術專業委員會主辦的學術研討會如期召開,為展會營造了濃厚的學術氛圍。研討會以“水龍會”會長張洪暉同志的《讓每個人安全回家 —— 美國IFIW體驗分享》作開篇報告。他緊密結合美國消防實戰經驗,系統分享了人員安全保障領域的先進理念與實踐方法,在與會人員中引發強烈共鳴。
隨后,多位專家學者依次登臺分享:
救援指揮學院教師李孟師帶來《國際戰術通風排煙教官課程簡介及培訓心得》,詳解戰術通風排煙技術的培訓要點;
戴鑫開展《溝槽救援技術分享》,深入剖析溝槽救援的操作規范與實戰技巧;
姜昌君聚焦《滅火救援數字化預案在化工園區智慧應急中的研究與應用》,探討數字化技術在化工園區應急救援中的創新應用;
李金權圍繞《火場態勢感知與呼吸防護新技術》,介紹火場環境監測與人員防護的最新成果;
楊皓博則以《氣體偵測器原理與應用》為題,講解氣體偵測設備的技術原理與實戰場景應用。


研討會尾聲

以“CFBT 設施建設與 CFBT 訓練交流”為主題展開了深入討論。專家與參會代表圍繞設施建設標準、訓練方法創新等問題進行了深度交流,為滅火救援訓練體系的完善提供了全新思路。整場研討會聚焦于滅火救援領域的國際經驗、前沿技術以及實戰應用,為行業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

轉載自:https://mp.weixin.qq.com/s/-gIZyHHXX-RZrWCL_pai-g